上集用香港 01 一篇關於香港餐飲業現況文章,分析了有關香港餐廳的十大數字,今集就講講這些數字對食市及舖市帶出的三大啟示。
啟示1. 生意難做
對比疫前和疫後,可合法服務街客的堂食食肆增加了2114間,即上升13.7%。如果把所有與食有關係的食店加起來(主要包括外賣店),就增加了4,713間,即上升17.2%。
雖然食肆數目增加了,但整體收入方面還未回復疫前水平。統計處在2023年第二季報告指,食肆收益數量指數為117.2,相比2019年第二季的134.5,只能回復疫前約87%。
來回計一計,食肆總數多了13.7%,收益總數就只有87%,即平均每間食肆分薄了23.5%。 變相以前食肆每做 $100生意,現在就只能做到$76.5。
食肆的成本架構一般就有「4321」,即每 $100的營業額,有四成是食物成本、三成是人工、兩成是租金,而一成就當然是盈利。現在平均營業額只剩下$76.5,雖然省了食物成本,但人工和租金基本上是固定的, 因此最大受影響的應該是利潤。坊間估計相比疫前,平均淨利潤都下跌了二至四成。
啟示2. 一雞死一雞鳴
開食肆門檻低,我一家人:爸爸,哥哥,連我自己都開過食店,是個「開心」的生意。很多人開食肆未必是為了賺錢,也有為了夢想、興趣、社交,也可能只是為了「威」!覺得一世人如何都要一試,因此很多人不介意蝕本都繼續做。在香港約400萬個就業人口中,如果每10個就有一個「一生人只想開一間餐廳」,每年就有一萬間新餐廳誕生,每間租約平均三年,即使之後結業,期間還有三萬間餐廳在營運,剛好等如現在香港餐廳的數目,正是約三萬間。
疫情期間,因為多了人失業或就業不足,機會成本降低了,租金又平了,自然開餐廳數目也多了。
啟示3. Winner takes all
參考譚仔的上市文件,在香港的餐廳中,連鎖餐廳佔了很大比例。 2020年連鎖餐廳的總收入為373億元,佔市場份額的47.5%,而個體戶餐廳的銷售收益為412億元,佔市場份額的52.5%。 2020年香港平均每間餐廳每月收入約41萬,對比2019年約65.5萬, 2020年低了37%,只因為疫情。
香港始終個體戶餐廳數量較多,每間營業額雖然平均較少,但數量多些,總營業額自然較大,結業的亦較多。連鎖店始終有規模優勢:入貨成本、吸引人才、宣傳推廣等通常勝過個體戶。 但個體戶只要懂得網上宣傳、 提高獨特性、加入人情味,始終都有其難以取代的優勢。
疫情期間,香港消費市道是場「困獸鬥」,通關之後就截然不同。 如果你純粹靠人流,終日守株待兔,當港人都北上消費,夜晚人流減少,你的生意一定更難做。現在近八成訪港遊客來自內地,如果你善用社交媒體,如小紅書、大眾點評等,更多宣傳你生意給內地朋友,天天客人排大隊的例子都不少。通關後的消費模式改變了,可以說是Winner takes all。
香港餐廳十大數字總結:
(1)香港現有17,494萬間持牌食肆,相比2019年底(疫前),增加了2,114間。
(2)把外賣及其他特別許可證包括在內,香港現有大約32,143間食肆商舖!相比2019年底(疫前),增加了4,713間。香港大約有10萬間舖,食店佔約三分一。
(3) 開業的食肆,新界較多,結業的港島較多。 但整體來說兩者都多了。
(4)結業的,個體戶佔了82%,遠多於連鎖店。
(5)現在食肆收益只能回復疫前約87%。
(6)食肆總數多了13.7%,收益總數就只得以前的87%,即平均每間食肆分薄了23.5%。利潤自然每間也平均跌二至四成。
(7) 但一雞死一雞鳴,食肆始終多人喜歡開,香港有約400萬就業人口,假設每10個人就有1個「一生人只想開一間餐廳」,再設以40年為期限,每年就有一萬間新餐廳誕生,每間的租約平均三年,即使之後結業,期間有三萬間餐廳在營運, 剛好等如現在香港餐廳的數目,約3萬間。
(8)香港連鎖餐廳的總收入佔市場份額的47.5%,個體戶佔52.5%。
(9)2020年香港平均每間餐廳每月收入約港幣41萬,2019年約港幣65.5萬。2020年因為 疫情低了37%。
(10)現在近八成訪港遊客來自內地。Winner takes all…. 不要坐著等運到,最重要多做網上宣傳,尤其小紅書、大眾點評等內地媒體,客人排大隊的隨時是你!
查詢盛滙商舖:https://bwfund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