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據香港差餉物業估價署數據,香港商舖價格已較2018年高峰期下跌超過四成,甚至重返2012年水平。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工商舖市場的跌幅遠超住宅?本文將從需求與供應兩大層面,深入剖析香港商舖市場面臨的嚴峻挑戰,並點出當前市場中浮現的潛在轉機。
商舖需求急凍的三大原因
1. 資金撤離,湧向住宅市場
2024年2月財政預算案全面「撤辣」後,大量被凍結十多年的資金,一窩蜂從商舖投資轉向住宅市場。加上住宅發展商提供雙位數折扣促銷,進一步吸走市場資金,導致對工商舖的需求大幅減少。
2. 消費模式改變,經濟環境挑戰
本地消費疲弱,2024年零售業總銷貨價值按年下降7.3%。同時,「港人北上」消費成為新常態,加上內地旅客消費習慣改變,為零售業帶來結構性挑戰,直接削弱了對實體商舖的需求。
3. 利率高企,持有成本大增
工商舖按揭多採用HIBOR(香港銀行同業拆息)加固定加幅的浮動利率。在2022至2025年初,HIBOR上升導致實質按揭利率一度逼近8厘,大幅增加了投資者的供款負擔,嚴重抑制了商舖投資意欲。
供應過剩加劇價格下跌壓力
業主主動減債:銀行信貸收緊,許多業主為降低負債比率,主動降價求售。
資深投資者套現:不少「舖王」級投資者,正拋售數以十億計的物業尋求套現。
年輕一代處置遺產:疫情後,年輕一代在繼承商舖物業後,多傾向於出售套現,而非長期持有,進一步增加了市場供應。
在「需求減少」與「供應增加」的雙重夾擊下,商舖價格出現深度調整。
市場轉機已現?兩大因素支撐商舖市場回穩
儘管挑戰嚴峻,但香港商舖市場已出現一線曙光。
1. 利率環境改善
隨著美國步入減息週期,HIBOR在2025年5月曾降至0.65%的低位,這將大幅減輕工商舖的供款壓力,提升投資吸引力。
2. 政府政策吸引新資金
政府放寬「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」,將購買工商舖物業的金額全部計入投資額,且投資上限提升至1,500萬元,此舉有望吸引海外新資金流入市場。
未來展望:資金會否回流商舖市場?
從規模來看,香港住宅市場年成交量約5,000億至6,000億元,遠高於商舖市場的100億至200億元。只要住宅市場企穩,其龐大的資金池只要有一小部分重新追求更高回報(商舖回報可達4-6%,高於住宅的3-4%),便足以讓商舖市場的資金池倍升,推動價格回穩。
當前香港商舖市場正處於結構性調整期。短期內雖仍面臨挑戰,但在利率環境改善與新政策吸引資金的帶動下,市場在經歷深度調整後,正逐步尋求新的平衡點,為精明的投資者帶來新的機遇。



Add comment